第十六章
安娜叁十岁时,1922年战后和同年的沃克在维也纳认识,一个从基辅来到这裡的共產党员,从远方游至此地起初却是为了一个l漫的梦想,不辞辛苦的亲眼看看维也纳这璀璨的文艺之都,中部欧洲的一颗闪耀之星,
但1917年十月革命震撼了全世界,列寧的菁英革命式政党,这个二十世纪的组织式革命团伙吸引和培养了无数的职业革命家,他们的存在正是準备为了埋葬资本主义,沃克则是其中的一员东欧的布尔什维克,在欧洲被视为革命先知的马克思本人在英国临终前说到”希望俄国革命,能发挥雷管的作用,引爆全西欧的无產阶级革命。”,
而他们之中的一位政治理论家革命成功后则自信说到”我确信我们进入了一个最终取得整个欧洲和世界革命胜利之前的阶段”。
沃克身上便带着这样的信念,也是造就他们这代乌克兰人终其一生的志向,在他十多岁时就已经对革命家罗宾汉式的生活產生了崇拜,当他年轻时得知斯大林抢夺俄帝银行成功,大声疾呼万岁时,注定了多年后参与了推翻政府的革命行动,
1921年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他成了共產党员,甚至被收编为红军,不久到了维也纳,更多的原因是协助维也纳左派的革命工作,为此有许多人从俄国前来。
事实上当年的莫斯科一夕间成了输送革命新鲜血y的总部,在这裡製造和加工生產出一个个革命家的血r之躯和理论的枪砲,送往世界各地。
甚至落后於人的中国也意图复製此革命道路,以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不少中国青年因此前往受训接受革命理论的培养,1949年将由共產党彻底执政。
早在1925年中国便为此在莫斯科设立了革命训练营,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以醉心於共產主义的革命家孙中山之名设立,知名的学生有邓小平、蒋经国、谢学红,其中邓小平为共和国领袖,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总统,谢雪红为台湾共產党领袖,中国这个千年封建王朝,伟大的远东帝国将进行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不过20年代由於整个欧洲的战后恢復成绩斐然,并没有引起西欧革命的续发效应,这个时候沃克的革命生涯渐渐的放慢下来,也在这时认识了安娜,这一代走过战争创伤的维也纳nv人,与志同道合的杰尔斯左派人士、犹太復国主义者奥尔斯登结识,成为惺惺相惜的挚友,维也纳彷彿成了沃克的二个家乡,命运是如此神奇,在相距基辅1300公里的路程上,辽阔的蓝se天空和无限大地连成一p望不尽的远霞,这广大的景象是结合延伸无际的绿地和h褐se的稻穗。
从眼看不见的大西洋暖风经过西欧大陆吹向东方,那真是一g文明的味道,伴随法兰西圣堂的鐘声,彷彿在沃克耳边响起,在抖动和脏乱不堪的火车上除了看列寧的书,沃克还死命看着一本名叫巴黎圣母院的法国名作,但比起2500公里远的巴黎,奥都维也纳盛名不斐,再说西欧共產革命的形势不明,
一位响往文艺浸染且面h肌瘦的共產党员,不难想像他的旅途终点就在维也纳,此时社会民主左派也已经在战后的维也纳深深扎起根来,事业与不顾一切执行党的意志,才是一个年轻布尔什维克该有的素养。
安娜帕勒夫纳,出生在这个时代,是与这个纷乱时代相结合下诞生的新生命,维也纳犹太nv人与基辅布尔什维克的nv儿,虽然在此时刻因为极端的处境而离开了出生地维也纳,离开了妈妈和阿姨,但在这个时代下谁不受环境的锻鍊成为钢铁,就在离开维也纳的时候,向布尔什维克父亲提出坚决加入斗争的要求,沃克两眼潸然泪下,既然愿意为祖国和党奉献牺牲,沃克简直不忍看着一个时代这样摧残一代年轻人
时间1945年5月某日,安娜帕勒夫娜,已是23岁的苏维埃nv士官,在数个月的残酷追击中,染着风沙与血渍的她已经忘了现在是j月j日了,在一连串的强度工作中她跟着大部队不断推进,从j经蹂躪的东欧大地前来,疲惫与精神的虚脱是他们每一个士兵脸上的神情,不过心理上和支撑他们意志的却是即将的胜利,胜利在即一场浩劫将在他们的手中彻底结束,但他们也因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
安娜帕勒夫娜,这天早上被委派的工作,是指挥部队的车辆经过柏林布兰登堡门广场,她是少数前线上的nv红军,对她来说具有非凡意义的是,她也是少数被摄像机摄入的nv红军,她并不知道日后这影p被广为流传,成为苏联具有象徵意义的攻克柏林镜头,总是和德国国会顶楼挥舞苏维埃红旗的士兵与朱可夫元帅步行进入布兰登堡门的影像放在一起。
柏林在她看来已是一p废墟,23岁的她从来没有想过德国的首都城市能被轰炸数个月,街上到处是被机枪扫s与毁灭的断垣残壁,不断有人从地下水道爬出向红军投降,成堆的尸t无法安置被堆叠在路边,战车从街道辗过轰炸机不断在上空盘旋,每一栋楼房都被彻底清查和扫荡,就怕还有一位纳粹的士兵不愿意投降而举枪自尽,这时他们多数已经是60岁的老人与15岁的少年在守卫柏林了,当然这些和她的出发地俄国是一样的满目疮痍。
事实上她也从来没想过,这场最残酷的战争已经走向结束的尽头,和平已降临在她的脚下,她j乎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走过这一切,甚至走到了战争的终点柏林,彷彿是一场梦境领着她穿越了千百公里的残垣来到这裡,而她也确实是乘着国家的意志前来,保卫祖国和解放东欧法西斯的占领,当然这份战争的意志已经牺牲了无数生命与年华,这是个极端的时代,世界垄罩着y霾的时代。